旅游时最喜欢参观博物馆,而购买相关书籍同样不可或缺。本书是参观“台北故宫”时所购。 窄窄长长的尺寸,大小正适合拿在手里边走边翻看,也可随时插在休闲服的兜里,很舒服。封面是那颗著名的“大白菜”。
打开书首先是“参观前的叮咛”,提醒观众参观故宫的注意事项,其中特别有“装备的检查”,包括衣着、笔记本、轻便鞋等。
还有参观小秘诀,如“请保留票根,当日如需外出可凭票根再次进入”,很温馨、人性化(下图)。
接着对故宫的由来、历史变迁做了概括性文图介绍。
既然是“精品导览”,则主要内容是对馆藏精品文物的介绍。
本书按照“帝王与艺术、玉器、青铜器、陶瓷、珐琅、文玩雕刻、书法与绘画、图书文献、宗教文物、缂丝刺绣、清宫服饰”等11个部分,介绍了台北故宫馆藏的历史文物精品,不仅介绍了文物产生年代的社会风尚、艺术特点、艺术流派、制作工艺,以及欣赏要点,还佐以清晰的相片和背后故事的讲述(下图:本书目录)。
比如在《书法与绘画》部分介绍了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那正是苏轼被贬黄州,心情激越、笔墨纵横的产物。此物原为清宫所藏,“庚子事变”后流入民间,后传到日本,所幸经过努力,近年终于回归故宫。其中故事波诡云谲,不难想象。
书的最后部分是参观指南、交通咨询和博物馆索引。顺便而知在“大台北”地区居然有50多个博物馆,乖乖隆地咚,资源底蕴蛮厚重吗。(下图)。
书中特别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成立,及国宝颠沛流离的历史 (下图)。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民国十四年十月十日(1925年),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战事日紧,政府考虑文物南迁,1933年起文物由北京运至上海,1936年因库房完工而再迁至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又迁移到贵州、四川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分散在三处的文物运回南京 ,因“国事未平”未及返回北京,后于1948年以军舰运至台湾基隆港,1950年迁至台中雾峰暂存,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文物最终移至此处展示。
历史文物本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书籍多是一本正经,而本书难能可贵地颇有情趣。
比如抗战时期,故宫大量文物不得不多次辗转迁移长达数千公里,为人类历史之罕见之艰巨。此段与文字相配的图片上画有日寇的飞机大炮和国军的拼死抵抗场面,也有国宝装车颠沛流离的场景描绘,本是一番辛苦事,配图却画得生动活泼,类似卡通简笔画般吸引眼球(下图两张)。
读到此处,不由想起中华民族抗战时期的苦难深重。曾读过资料,说国民政府在抗战最艰难时仍为保护故宫文物作出了艰辛努力,曾拨款专事文物的南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则历经险阻,千里跋涉竟无一损失。一部分文物迁至四川乐山时逢阴雨绵绵,为防止文物潮湿损毁,特地找了一处场院晾晒。因担心有失向偶然路过的一队军队求救。那支部队本是溃败撤退途经此地,听说是故宫国宝,在未获上级指令、没有专拨军费情况下,毫不迟疑地担负起晾晒文物的警戒看管责任,尽职尽守,事后也并不居功自傲而悄然撤走。想那抗战时期炮火连天、哀鸿遍野、四处流民、秩序混乱,常听说败兵如匪、贪官横行的故事。可见传说未可尽信,也足见民国时期对历史文化的普遍尊重。
书中对中国历史断代的划分也与大陆些微不同,比如,台湾认定秦朝于公元前206年灭亡后即开始了西汉王朝;而大陆则认为又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称帝才开始西汉。此类小的差别书中还有几处。
众所周知中国有两个故宫,分别在北京和台北。民间云“北京看建筑,台北看文物”。台北故宫现藏文物69万件,每年更换轮番展示。六年前我第一次去时,对小尺幅的工笔画印象颇深,陈列在长排的玻璃柜里,数量之多蔚然大观。还巧遇一个花白头发的老教授,领着一群大学生在现场教学,默默旁听了一会儿记忆深刻。今次再去已不见那批画作,而多了古代陶瓷文物展示。
犹记得小时候在北京,曾跟着大人多次参观北京故宫。那时候故宫内人迹寥寥,空荡荡的大殿里常常只有我们几个观众,虽不敢跨越低矮的绳索直接到皇帝宝座上尝试(跟前并无保安监督),但可自由进入大殿各处,近前观赏皇家威严。1980年代再去时已是人潮汹涌,所有大殿均已闭门落锁不得而入,但还能把脸贴在窗户的玻璃上窥探殿内场景。到1990年代再去时,人多得连窗子都不能靠近了,只能在大院子里数地砖,也不知一块地砖能值多少刀。
这天参观台北故宫不是周末,人不少,却不拥挤。只在《清明上河图》前挤成一团,听了听,多为大陆各地方言。
书读到最后,按习惯特意看了版权页,很有意思,与大陆有不同也有相同。同样列明了编辑、主编、设计、插图、校稿、印刷、发行……等一系列信息,且列明了这是2015年1月的第二版第四次印刷,也有书号。
但没有列明字数。全书正文142页,凭经验估计8--10万字左右。
也没有列明印数。不用说那印数肯定巨大,没有列明的原因不知是岛内规矩,还是故宫不屑。
也未列明开本,目测为窄16开本,但无法精确至毫米了。
这本书比一般博物馆的《参观须知》小册子要丰富得多,但又比相关的专著轻松很多,最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已大致了解故宫但并不满足“走马观花”而有深入探究愿望的读者和观众。价格新台币499元,相当于RMB100元。
如果游客觉得贵,只不过是想简单的“故宫游览”,则另有一份《导览图》,免费自取(下图)。
除本书外,还在故宫“专卖店”买了若干纪念品。
如:将《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和唐伯虎的《渔隐图》印制在长长的耐热桌垫上,回来放在茶几上,雅致实用,价格也不高,很喜欢(下图)。
后悔买少了,应该多买几幅,送朋友最合适。
——————————————————
博友点评:
2015-08-06 凭海临风:我没买纪念品,只是随身带了一个笔记本在此盖了两个“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签章。
2015-08-05 18:13芊芊细语:此文信息量丰富!北京故宫确实人山人海。但是珍宝馆和后边的乾隆花园却人烟稀少。专门写过故宫,好几篇文字,因为感叹建筑和文物后边的故事。
2015-08-06 02:39 王晓光 回复 芊芊细语:由此引出的话题很多,限于篇幅浅尝辄止了。抗战时期民国政府于艰难困苦之中为教育、文化做出过难以想象的努力。不知齐邦媛的《巨流河》你看过没有?很多民国老人的回忆录都很有价值,不妨一读。我们现在终于承认了民国政府坚持抗战的功绩,但对其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仍然是语焉不详,有些遗憾。对于中华瑰宝,大陆现在集中在“值多少钱”上,真实悲哀。
多谢你的认真点评!
评论